中新网金华2月3日电(记者 周禹龙)这些天,全球各地的“口罩”“护目镜”“防护服”都在被一类名为“中国顾客”的人群扫荡。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似乎让全球都了解到中国人的购买力到底有多强。

物资抵达中国 周禹龙 摄

物资抵达中国 周禹龙 摄

疫情赶上春节,企业还没开工,库存不够,中国国内物资吃紧,怎么办?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就在国外开启疯狂购物狂潮。只不过从奢侈品等物换成了疫情所需的各种物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我不是药神》电影中原型陆勇。春节期间,他跑去印度坐三轮运口罩支援抗疫的行为,得到了舆论广泛赞誉。陆勇的3000个护目镜,3000个N95虽说不是最多的,但让很多人效仿,开启“海购”模式。

斯洛伐克华侨叶芬,第一时间联系柬埔寨、美国、意大利等地的华侨朋友,购买9万余只口罩;意大利华侨叶先平在意大利购买1万只口罩;迪拜华侨陈飞从迪拜购买防护服1.5万件、N95口罩2万个、外科口罩10万只、护目镜100个……拥有大把资源的华侨,他们从世界各地采购,将物资寄回中国。

国外的口罩几乎也买得差不多了,怎么办?没关系,那就直接买个口罩厂。柬埔寨华侨赵普洲购买1.4万只医用口罩后,发现当地口罩购买越来越难,于是“霸道总裁”就这样在海外直接收购了一家口罩厂。

核算成本后,赵普洲将每只口罩的售价定在0.3元人民币。“这就是成本价。”赵普洲不怕泄露“商业机密”。他甚至透露,在疫情结束之后,他将卖掉这家工厂。“我的收购就是为了缓解中国国内医用口罩货源紧张的问题,又不真想做这个生意。”

这只是“全球购买狂潮”中的几朵浪花。更多中国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爱心与购买力,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比如“中国留学生”。以往提到这个词,很多人往往带有偏见与负面色彩,认为这些年轻人去中国国外留学,只是为“镀个金”。

然而,正是这些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留学生,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为武汉等地区筹集了大量防护物资。

吴末(化名)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疫情发生后,她从妈妈口中得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和工作人员非常缺乏口罩等防护用品。

就这样,寻口罩之旅开启。她几乎走遍了京都大街小巷所有药店超市,用自己的“零花钱”终于买到2520个口罩,并在第一时间邮寄到了中国。

吴末妈妈说,女儿一直是她的骄傲,女儿的举动让她既感动又开心。

这样小规模、多人次的援助,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财,还要有一定国外渠道。而“出国”与“世界互联”,早就成为中国人的“家常便饭。”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便利,她们才能在全世界购买。

例如,四川隆昌某医院员工陈雪燕,近日在尼泊尔旅游,得知单位口罩紧缺。她就跑遍周围药店,买了满满四大袋口罩,免费分发。为了节省空间,她还把自己行李中的一些衣物和洗漱用品扔掉,给口罩腾地方。

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无数中国人都牵挂着。从个人到团体,从商人到企业,无论是谁,都在为“战疫”而努力。

最近,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视频使人备受鼓舞:在上海浦东机场,东航最忙,越来越忙——阿里巴巴全球采购的医疗物资,陆续集结,源源不断运回中国。仅1月31日一天,就有CK258、MU5042、MU5052三个航班先后从韩国首尔飞抵中国上海,搭载着超过50吨口罩等医疗物资。

有人形容,中国人不差钱,正在全球“抢”口罩。

确实,前几年就有声音感叹中国人强大的购买力,英国媒体甚至造了个词“北京镑”来指代它。正如一位一线医院院长所说,“我们不缺钱,缺的是物资。”如今,一场疫情,让中国人的海外购买力成为一股重要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