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旅客到达后,由各省区市负责登记,并安排车辆离京。各地派来的工作人员成为旅客回家途中遇到的第一位家乡人,尽管防护装备遮挡了面容,一句乡音让他们疲惫的旅途增添温暖。工作人员也竭力安排好旅客行程,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周到服务。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记者 孙云柯
自本市执行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均应转送至集中观察点隔离后,作为外防疫情输入最前线的新国展集散点,入境人员明显增多。3月10日启用至16日24时,入境抵京的109架航班共转运旅客14595人。记者昨天探访时看到,新国展集散点24小时服务不断档,在场工作人员忙而不乱,旅客登记、分流转运、健康筛查有序进行,各个环节有如齿轮精确配合。
乘客:防控严密很安心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设立的集散点位于W4、E4馆,距离首都机场约8公里,入境人员在离开机场前要经过健康申报及体温筛查后才能来到集散点。整座大厅分为两个区域,一边是前往本市各区登记处,一边是前往京外其他各省区市登记处。大厅内部空间开阔,通风良好,信息指示牌清晰可见,还有防护人员定期消毒,各类服务配套设施十分完善。
这样措施到位、管理有序的集散点让阿根廷籍的肖亚诺先生心里非常踏实,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大厅等候区和远在英国的妻子通电话,告诉妻子这里一切都好。肖亚诺告诉记者,他刚从英国回来,准备前往天津,这一趟也是给妻子探路,妻子很快也要回天津。
除了外籍人士,中国居民也很满意这里的服务。在湖南省登记台前,从西班牙返回长沙的张女士刚刚经历了一些小波折。由于衣服穿的厚,工作人员用测温枪检测的体温偏高,她被送往大厅的医疗点重新用水银温度计测温,检查正常后才重新回到了登记台前。“虽然耽搁了点时间,但是排除了风险,让我很安心,对自己好也是对别人好。”张女士说。
记者昨天注意到,大厅内的入境人员比前几天明显增加。在陕西、河南、黑龙江等省的登记台前有不少旅客排队,但是大家都积极配合,根据各地区要求登记分流。此外,大厅还设有酒店服务台、综合服务台等,为返京人员解决全方位的返程诉求。
工作人员:轮班排岗不断档
在本市登记服务区,人流最多的当属朝阳区登记台,由于留学生和外籍工作人士较多,这里开设了英、日、韩、意、俄、阿6种语言的服务窗口。记者前往探访时,正好遇到来自澳大利亚的白广原在和工作人员交流。
白广原是澳大利亚一家媒体派驻中国的记者,在麦子店九号公寓已经居住了多年,这次返回北京,他想申请居家隔离,但却不符合条件。为此,当日值班的朝阳区卫健委副主任杨宏杰专门为他进行了解释,根据北京市最新公布的政策,居家观察隔离人员需要符合年龄、患有基础病等条件,白广原虽然有单独住所,但是居家隔离还要有社区等系列配套,并非个人情况所决定。听后,白广原点头表示理解和支持。
杨宏杰介绍,为了做好朝阳区的服务保障工作,全区从多个委办局抽调了50余人的工作团队,多是年轻新生力量,共分为旅客登记、信息录入、分流转送三个环节,团队分为两班或三班轮转,保证服务窗口24小时不断档。目前,朝阳区已经分流转运乘客2540人,最忙的一天接待了1035人,占当日全市入境人员的六分之一。
来自朝阳区委组织部的祁鲁,是这里最繁忙的工作人员之一,除了负责朝鲜语窗口登记,他还要负责中国居民的信息咨询。记者见到他时,祁鲁已经忙碌了9个小时,“很荣幸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守卫好国门是我来这里义不容辞的责任。”祁鲁说。
志愿者:提供语言翻译服务
集散点还专门设置了外语翻译咨询处,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2名志愿者负责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二外翻译团队的刘老师介绍,目前咨询处共为境外返京人员提供了英语、日语等多个语种的翻译服务,主要负责引导入境人员到各窗口进行信息登记,接下来根据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语言范围和人员数量。
不仅如此,作为翻译处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们还主动承担起了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比如,不少旅客因为行李托运慢,经常来此咨询行李到达情况,也有一些人会来询问居家隔离的相关政策等。二外英语翻译专业的毛翰林主动把工作揽在自己身上,帮助旅客对接机场找行李,拿出北京市的最新观察隔离政策为旅客作解释。“语言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处理各类突发情况才是真正的挑战,而这些也正是我们需要历练的,对我的专业学习也很有帮助。”毛翰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