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历经76个日夜、1800多个小时,因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暂停键”的武汉“重启”。

受访专家认为,武汉解除“封城”,对全球抗疫具有重要象征意义,亦标志着中国战疫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解封”并不意味着“解防”,接下来的时间,如何确保城门打开后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确保“重启”之后当地的生产生活平稳有序,两个“确保”对于全国乃至武汉而言,颇为关键。

“封城”76天后,步入“两手抓”阵营

8日武汉“解封”,持有湖北健康“绿码”的人员可安全有序离汉。当天,将有276列旅客列车从武汉地区各站开往上海、深圳、成都等地,预计有5.5万余名旅客乘坐火车离汉……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决胜之地,武汉“解封”对全国疫情防控大局具有标志性意义。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真正进入“战时动员状态”是从武汉“封城”开始,时隔76天,武汉解除“封城”,对中国而言,意味着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对世界而言,则释放出重要信号——通过短时间封控、减少人员流动,可有效阻隔病毒迅速传播,对疫情防控工作是最有效途径。

“今天开始,武汉以及湖北将同中国其他省市一样进入‘两手抓’阶段:一方面要对抗疫情,另一方面将步入复工复产‘阵营’。”薛澜表示,对于整个社会生态而言,武汉“解封”,如同按下社会生产秩序的“启动键”。从“武汉加油”到“武汉你好”,两字变化的背后,令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如释重负。

“解封”,并不意味着“解防”

自3月18日首次实现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以来,在过去20天里,武汉仅有两天各有1例确诊病人,其余时间均无新增病例。经风险评估,武汉疫情防控总体向好、平稳可控。但专家指出,“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解封通道不等于解除防疫,打开城门不等于打开家门。

“武汉选择4月8日解封是经过充分考量,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说明风险较小,但解封后仍有潜在风险,不能疏于防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当前中国仍面临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引起零星散发或局部暴发双重风险,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传播风险犹存,“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是防控重点。湖北7日就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发布通告:坚持一级响应防控措施,各地要继续强化小区管控,严格进出人员管理,实行身份必问、信息必录、体温必测、口罩必戴,守好社区一线防控阵地。

如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胡曙光所指,随着离汉通道打开,武汉与外界进行交往,整个防疫工作从模式、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防控对象从过去静的状态过渡到动的状态,增加了工作的不确定性。”

在胡曙光看来,武汉城门打开后,增加了外防输入风险。武汉还存在潜在风险,比如无症状感染者、愈后复阳者等。伴随着下沉的机关干部和企事业职工返岗,社区如何补充力量防控,面临压力。

专家认为,“逐渐开放”“有序管理”是武汉重启后的关键词,绝不能因离汉通道解除导致疫情反弹逆转,必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对于后续武汉该如何防控?王贵强给出两点建议。一方面,武汉解封后市民复工复产复市后仍要做好三项工作:短时间内不要参加聚餐聚会,以免造成聚集性病例出现;市民非必要不外出,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外手部卫生、室内保持通风等原有防控要求继续保持。另一方面,针对进出武汉的人员要密切追踪,基本防控态势不能放松。

修复心理创伤,亟需良善环境

封城76天后,如何修复武汉市民心中创伤,在受访专家看来,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自我疏导,更需要全社会的良善环境。“对武汉人来说,接下来半年时间将面临一场集体考验,因为留在心里的创伤并不容易愈合。”

“前期忙于应付疫情,没时间考虑那么多,现在松弛下来,有更多时间关注自身,各种心理问题将逐渐显露。”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心理援助服务专家组组长刘忠纯说,尤其是病患、逝者家属、医护人员、基层工作者等特殊人群,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未来三至五年工作的重点。

刘忠纯认为,一些病患及其家属的心理创伤修复是重点,亦是难点,“对疾病的恐惧、对复发的担忧、怕被歧视和排挤,这些创伤的修复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逝者家属的哀伤反应,更应给予特殊关注”。

在薛澜看来,对于武汉当地而言,康复患者、逝者家属、医护人员及至每一位普通市民的心理需求当引起各方重视和关心;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随着离汉通道开启,各地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武汉人、甚至挂着“鄂A”的武汉车牌,各方一方面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善待,另一方面则无需以太过怜悯的眼光去接纳他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一个善意的眼神和微笑,这便是对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最大的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