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万亿元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背景下,部分地方财政财政有些“吃紧”。如何稳步落实减税降费、持续增强企业获得感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联办财经研究院专家、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认为,要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让企业享受改革红利,财税战略仍要深化调整。

个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免、社保费降率、深化增值税改革是今年超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增值税改革是“主菜”。增值税是中国的第一大税种,2018年增值税收入超6万亿元,占当年全国税收收入比重近40%,调整起来影响深远。地方“钱袋子”吃紧,和增值税改革有很大关系。

今年增值税改革主要有四项措施,分别是降低增值税税率水平、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进项税额加计抵减、试行期末留抵退税制度等。其中,前三项措施减少了财政收入,试行期末留抵退税制度则增加了财政支出,一减一增对地方财政的考验可谓巨大。

增值税纳税人当期销项税款不足以弥补其进项税款时,其差额称为留抵税款。2018年以前,我国对增值税留抵税款不予退税,而是让企业结转下期抵扣。这样做相当于企业预缴税款,占用了企业现金流,对前期投资巨大的制造业、高科技重资产企业不利。

为了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2018年,我国开始对部分先进制造业等行业试点退还部分增值税留抵退税,今年则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留抵税款,靠我们的一般预算是支撑不了的。”许善达此前曾表示,留抵税款的总额官方并未公布,但上万亿元肯定是有的,若不化解对未来政府收支平衡将带来比较大风险,而企业因为预缴税款也加重了负担。

中央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缓解地方财政运行困难,今年10月,国务院时隔三年多再次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明确在保持增值税留抵退税中央与地方“五五”分担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增值税留抵退税地方分担的部分(50%),由企业所在地全部负担(50%)调整为先负担15%,其余35%暂由企业所在地一并垫付,再由各地按上年增值税分享额占比均衡分担,垫付多于应分担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按月向企业所在地省级财政调库。

许善达则认为应该用更直接的方式,比如发专项特种国债,一次性把原来留抵需要退税的全部退还企业。“实际上你把经济看成一个整体的话,它没有什么差别,不过就是谁承担融资成本的问题。企业预缴税款是企业承担,政府发债是政府承担,但政府发债明显利率低,社会成本也更低。”他说,据测算,通过政府发债的手段解决企业留抵退税的问题能减少社会1000亿-2000亿元融资成本,这对企业来说就减轻了负担。

地方财政吃紧还跟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失衡相关。许善达指出,目前的财政收入格局是中央收入占四成多,地方收入占五成多,但是地方支出占80%多。“等于地方每花一块钱,需要中央转移支付0.3元-0.4元。”调整的方向是中央要上收一些目前由地方来承担的支出责任。许善达提到,这其中最大的一项本应由中央执行而目前却由地方承担的就是社保。

“靠一般预算补贴社保是不够的,现在中央决定划转国有资本进社保,10%应该是2万亿元,今年划转了6000多亿元,明年要全部划转到位。”许善达认为,应该通过国有资本这个资源来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率,“现在的缴费率仍然是偏高的”。同时,他建议,社保应由现在的分省统筹改为全国统筹,“中央把地方的支出责任上收,如果这个上收了,在收入比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支出压力就会大幅度减少,而且也相当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均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