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创立个人品牌以前,陈禹想不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和全球当红嘻哈歌手Kanye West扯上关系。

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毕业后,陈禹在设计公司Pentagram和Sagmeister&Walsh工作了3年,从平面设计师转型成为了一名产品设计师,并在纽约与合伙人成立了一个名为Yee Si的品牌,专门设计极简风格的包。品牌成立两个多月后,陈禹收到了一封来自Kanye West律师的邮件。在邮件中,对方表示Yee Si和West个人品牌Yeezy的读音相近,要求陈禹限制使用这个品牌的名称。(编者注:本案仍在受理当中,而品牌目前也能正常使用这个名字。)

尽管陈禹说,Yee Si是中文“意思”的英文译法,并非刻意混淆两个品牌的读音,“没想到品牌读音也存在侵权的法律风险”。

在时尚行业,知识产权是品牌和设计师的核心资产,但很显然,不少人还未充分了解时尚的相关法律,将自己暴露在侵权和被侵权的风险中。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用于规范时尚行业的完整法律体系。即便在美国,时尚相关的法律体系也不算非常完善。直至2015年,纽约福特汉姆大学法学院(Fordham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才将时尚法作为一个专业学位推出。在这门专业中,时尚法涵盖的范围囊括了服装从一个设计概念到最终被消费者挂在自家衣柜的全部过程:譬如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商标保护、著作权、不正当竞争、广告、金融、特许经营、劳工雇佣、定牌加工、国际贸易、消费者保护等。而在中国,时尚法的主要内容是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包括版权、专利和商标法。

如今,跨境电商和自媒体崛起,新品推出的迭代周期缩短,商标在商品跨境售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框架体系中的法律,这些都给原创品牌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里,Vogue Business in China列出了中国原创品牌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品牌保护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同时帮它们规避法律风险。

致敬、复刻和抄袭的边界在哪里?

在时尚行业,设计的边界本就非常模糊。且不说设计师们很可能同时拥有近似的灵感,服装艺术性和功能性的重叠,也使得时装设计难以像一幅画、一篇文章或者一项技术那样,被清晰界定抄袭与否,以获得著作权保护。如果将一件衣服拆分开来,它的商标、印花、布料等元素都是可以被明确定义的图像和技术,因此可以注册专利,但它的版型和设计等偏功能性的概念,无法注册专利。即便设计师为印花上的纹样注册了专利,其他人改动一下花色,或略微改变原有的图案,就变成了另外一种产品。Instagram上的活跃账号“Diet Prada”堪称“时尚警察”,经常发布时尚圈中疑似抄袭的产品图片。

时装史上不乏设计师们穿越时空,向前辈致敬的设计作品。2017年,美国当代波普艺术家Jeff Koons为路易威登设计的联名款就是基于对达芬奇、梵高和鲁本斯等后印象派艺术家杰作的再创造。而对于抄袭和致敬有独特看法的Gucci现任设计总监Alessadro Michele在品牌2017年的度假系列里的一些设计上致敬了黑人艺术家Dapper Dan。

时下风头正劲的格鲁吉亚时装设计师Demna Gvasalia也热爱借用其他品牌的设计: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他于2017年在Balenciaga时发布的超大蓝色手提袋,这个形似宜家购物袋的手提袋售价2145美元(合约14000元),由此在社交媒体上衍生出不少段子。像Gvasalia一样恶搞的还有过去曾与清洁剂、麦当劳互动的Moschino。

除了从秀场和其他品牌设计上找灵感,挪用民族文化与设计则是近几年被讨论的争议话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Dior在2018年度假系列中发布的服装,其灵感取自墨西哥的一种传统女子马术运动。但是,该系列的宣传活动却任用了白人明星Jennifer Lawrence,这让许多墨西哥消费者认为Dior没有真正尊重他们的本土文化。

致敬、复刻和戏谑模仿、甚至是文化挪用都是全球共同存在的现象,然而它们与侵权之间的界限可能只是一线之隔。凯拓国际律师事务所商标版权律师、兼中国时尚与艺术法研究中心外方主任丁文锦表示,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判定一种时尚设计是否侵权的标准包括该设计是否经过授权,是否与原设计有混淆的可能性等。合理使用(fair use)是对非侵权的抗辩。一种设计是否属于对原设计的合理使用,在司法实践中也有诸多标准。以戏谑模仿作品举例而言,在美国,要看使用的目的是否为非营利,内容是否构成实质上的主要使用以及仿作的转换价值是否足够有创意且反过来使原作更受欢迎等。美国的司法实践中曾认定只要戏谑仿作足够有创意,其转换价值够高,即使具有营利目的,仍可被认定合理使用而非侵权。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中沿袭了类似的标准,但对侵权与合理使用的讨论仍会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时尚模仿现象而继续。

产品被抄袭或仿冒怎么办?

在全球范围内,抄袭在时尚设计界似乎形成了一种别样的“自洽”。过去,顶级时装屋的设计引领整个行业发展,也会引来中低端品牌跟风。但跟风抄袭的存在也让大牌设计快速形成潮流,从高端市场传递到大众市场。

不少大牌设计被抄袭后,一般不会诉诸法律解决。因为时尚行业快速迭代,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流程漫长,这使得专为一件商品注册专利变得不切实际。而如今电商让品牌推新的速度变得更快——天猫店铺平均每月会有2-3次上新活动,一项外观专利的申请到最终获得需要8、9个月,“很多品牌还没有拿到外观专利的申请,时尚就换季了。因此它在维权的时候,无法及时出具保护证据。”丁文锦说。

另外一方面,打击抄袭或山寨是一项持久的战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与资金。陈禹发现,Yee Si在中国已经有很多模仿者了。Yee Si一只包的平均价格是2000元,而那些模仿者的售价在200元至500元之间不等。但陈禹没有采取任何打击措施。他说,“要做版权保护非常难。只有那些大公司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而且山寨包的受众群跟我们的目标人群不会重叠,其实不会对我们的生意造成实际影响。那些买仿品的人甚至不知道有我们这个牌子。”

即便是大品牌,其实也往往只会针对几款畅销款商品选择性打假,“每一个都打击,执法成本非常高。”丁文锦说。

丁文锦在执业期间,帮助不少西方品牌从事过“打假”的案子,但在她顺着线索找到并举报那些生产仿冒品的工厂后,它们会因为违法而关停一阵子。但是过了不久,又会有新的工厂冒头,仿冒下一批品牌和商品。

对很多已经成熟的大牌来说,容易导致品牌被仿冒的源头是代工厂。丁文锦说,“现在国内品牌,包括国外品牌在审计和控制做得并不好”,一些代工厂往往会利用品牌提供的余料或品牌提供的设计来生产仿品。针对这种情况,品牌在生产制版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保护。譬如加强审计,在代工厂完成生产后,要求原厂返还原料或损毁,不能再用原料进行再生产。

事实上,为了鼓励原创设计,一些地方政府降低了品牌维权的门槛。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了“中国温州(服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快速维权中心相当于为服装企业和设计师设立的专利快速通道,将原来长达半年的专利获批时间缩短至30个工作日,最快的甚至只需1周;使有关外观设计专利纠纷案件的结案时间由原来的半年大幅缩短至1个月左右。目前,全国已有10多家类似的快速维权中心,能提高品牌维权效率。

在电商上,品牌该如何维权?

淘宝一度是假货泛滥的平台。在淘宝上,搜索以“大牌原单“、”外贸尾单”为关键词的结果里,你总能看到不少产品名称被修改得非常隐晦的大牌产品。此外,有数以千计的淘宝店铺打着“网红买手”、“原创设计”的旗号卖货,但店里的服装款式和大牌似曾相识。

这一点在2017年阿里巴巴倡议成立“大数据打假联盟”后有所改变。据阿里称,淘宝和天猫平台通过图像识别、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数据建模等技术,识别假货。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共有超过450个品牌通过打假联盟受到保护,淘宝上的仿品或者原单数量大大减少。

2019年11月,拥有11项红点设计奖的NUDE衣帽架设计师沈文蛟因熬夜猝死,引发设计圈热议。他曾在2017年发表《原创已死》,表示NUDE自2014年诞生之日起就被无数人仿冒。仅在淘宝,山寨店铺最多的时候达到288家之多。在借助法律手段介入,并在阿里巴巴的协助下成功下架制假售假店铺近百家。

目前,电商平台不光针对产品本身进行保护,也会为卖家提供图片维权工具。淘宝卖家秀被盗是很多淘宝店铺曾面临、以及正在面临的问题。过去,图片被盗或被篡改的卖家一旦向法庭提起版权诉讼,要支付不菲的起诉费用,处理时间也长达30个工作日。如果证据难以采用,卖家很可能最终放弃。如果坚持起诉,也往往过了销售旺季。

阿里巴巴在2019年宣布为商家推出盗图维权工具“鹊凿”,这个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工具提供图片确权存证、侵权取证和证据核验等功能,证据符合司法认定标准。淘宝卖家只需要上传原创图片,图片版权信息1秒内就可以登记在链。这能有效防止其他平台商家盗用、侵权。一旦发生纠纷,相关证据的真实性可被法院验证和认定。

实际上,对品牌来说,真正有效的是品牌力。在中国,商品著作权属于自愿登记,政府没有实质审查的过程,因此它的申请过程相对容易不繁琐。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如前文所说,著作权登记不能及时保护原创,如果品牌要为每一件商品登记注册,也不切实际。

“保护服装品牌最好用的还是商标,”丁文锦说。商标作为商品识别的标识,可以保护标志、logo、商品名称以及商业外观等,譬如Christina Louboutin将红底鞋这样的外观作为品牌标识。也正是一旦产品设计拥有深入人心的识别度,才会真正被视为品牌。

跨境电商的兴起、跨境企业合并,以及国内外越来越频繁的时尚活动给了不少国内品牌出海的机会,但也因此增加了品牌们置身风险的概率。

以中、美两国为例,在两个法律框架体系不同的国家中,品牌需要为商品注册两遍著作权。在美国,知识产权以使用时间为准,而在中国,则以注册时间为准。这种法律差异使得New Balance、Muji进入中国后,都遭遇了品牌名称被抢注的尴尬。

如今,像陈禹一样在海外成立品牌,或出海的国产品牌越来越多,它们在进入美国市场时,也需要了解、查询是否已经有相似商品在本土进行注册或使用。

品牌力是所有设计师和品牌期望拥有的目标,但当一件产品还未真正形成这股力量时,法律常识是帮助自己的最好武器。“每位设计师都应当有一定的法律概念,明白什么时候应当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呆若木鸡等着别人决定自己生活和品牌的前景,”成立Fashion Law这门专业时Susan Scafidi教授这样说。

推荐内容